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遵义:传承革命优良传统 迈上创新发展之路

 

CCTV.com  2009年12月16日 17:0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经济日报  

  遵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满目苍翠,气候宜人,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美誉。在这里,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红军王道金告诉记者,在他1935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遵义时,这个当时只有5万人的黔北小城里连普通的汽车路都没有,只有一些窄窄的马车路,从贵阳到遵义要走好几天,大米、布匹都需要背夫从广西、云南背过来卖。

  1965年5月1日,遵义火车站建成通车。铁路工人王年明老人回忆说,记得当时不少遵义人步行10余公里,来看火车。上世纪60年代,遵义火车站每天只有两三趟列车通过,只能通往贵阳、昆明、成都几个方向,火车时速也只有20公里至30公里,从贵阳到遵义要七八个小时。

  时间又过去44年。2009年记者由贵遵高速公路从贵阳抵达遵义,只用了不到2个小时。现在,贵遵高速公路、遵崇高速公路均已建成通车,茅台高速公路也即将通车,赤水河航道升级改造已经完成,还开通了直达京、沪、穗的始发“红色旅游专列”,遵义的公路通车里程,已由1952年的655公里增加到2.3万公里。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曾是多少年来人们对黔北的评价,但交通的大发展已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遵义几十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遵义市委书记慕德贵介绍说,1949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为1.42亿元,人均仅40元,其中一产占到77.46%;2008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达655.73亿元,人均9570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2.67亿元。整体上遵义已从传统农业经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到实现整体小康再到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红色旅游带来新机遇

  在遵义市红军街街口的一家杂货店里,记者发现在这里能买到23种瓶装饮料,光凉茶就有3种。开杂货店的田秀英是遵义人,她微笑着说:“现在我们这里天南海北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多准备几种饮料,满足众人需要嘛。”

  田秀英的话,正是遵义“红色旅游”发展的写照。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红色旅游已成为遵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遵义红色旅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力介绍说,目前遵义市有旅游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余万人。2003年至2007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000多万人次,累计收入180多亿元,分别年均增长40%和36%,其中红色旅游人次和收入占总量的40%和38%。2008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154万人次,其中红色旅游接待519万人次,综合收入39亿元。

  从去年9月开始,遵义会议纪念馆和红军总政治部等一系列革命旧址开始免费向游客开放,遵义的“红色旅游“进入了做大做强旅游体量、延长产业链条的新阶段。现在一条红军街串起了各个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红色歌舞,购买红军草鞋、竹筒等纪念品,还可以品尝小米饭、南瓜汤……红色旅游还给遵义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今年3月,中专毕业的小李开始在红军街上的一家旅游纪念品商店上班,她给记者看上月的销售记录,46种商品共销售4万多元,“我们店的售货员去年只有3个,今年增加到6个,同学们都说我找了一份好工作。”小李高兴地对记者说。

  “四在农家”带来新面貌

  “唱花灯”是遵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遵义会议纪念馆展出的一把“红军壶”旁边,记录着遵义农民和红军鱼水情深的“花灯”:“红军送我一把壶,装进凉水当吃肉,穷人吃了壶中水,千年穷根要拔除。”今天,遵义农民又唱出了歌颂美好生活的“花灯”:“一号文件政策好,四在农家生活甜。推倒土墙茅草房,盖起琼楼小别墅,土灶土炉成过去,燃起沼气电磁炉。”

  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遵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抓手,创建活动以“富”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茶叶、辣椒、中草药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让农民鼓起了腰包,沼气循环利用清洁了环境,保护了生态,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富裕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被提高到新的水平,通过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据统计,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27766场次,培训农民84万余人次。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遵义坚持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建农民文化宣传队伍,挖掘农村花灯、秧歌等民间艺术,全市常年活跃在农村的各种文艺宣传队伍近千支,每年为群众演出上万场次。

  到2008年底,遵义的“四在农家”已覆盖1300多个村、62万农户,255万农民受益,受益农户达40%,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一是收入普遍增加。各创建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多元,达到3500元以上;二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遵义市红花岗区勤民村村民陈良波这样形容:“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烧饭不用柴,村寨靓起来。”

  社会保障带来新生活

  31岁的遵义市民张静腰部患有疾病,她告诉记者:“参加医疗保险前,在大医院看病,一个疗程10天花费2000元,还不能报销;参加医疗保险后,在社区医院看病,一个疗程10天花费500元,参加医疗保险可以报销70%,我个人只花费150元。我们再也不用为看病贵、看病难发愁了。”遵义市红花岗区街道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负责人王宗继说:“我们医院原来有20张病床,现在已经发展到80张床位了。”

  遵义市200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79个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之一,截至2009年4月30日,遵义市参保人数已达529957人,实际居民参保率达78.8%。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普及,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遵义市社会保障事业局副局长王艳霞介绍说,试点工作启动至今,享受医保待遇的人员逐月增加,截至到2008年12月31日,全市已有40235人(次)享受了居民医保待遇,统筹基金支付4474.11万元。

  在农村,遵义率先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计生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并在乡乡建立起敬老院,其中农村低保通过不断扩面提标,现在14.5万户近33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2008年,544万遵义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4%。

  1949年,遵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元,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00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慕德贵表示:“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当努力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责编:李斐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